新年特辑| 2024,用袒露脆弱来变得勇敢 - 不合时宜 | 小宇宙 - 听播客,上小宇宙
深度交流真好。
深度交流真好。
有趣的网站,美貌虽然有主观性,但其实是有普遍性的,可被测量。
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中提到的。
有一点启发,但更期待下一期。
推拿熊是个有趣的人。
上班8小时,摸鱼4小时,时薪就翻倍。
entitlement + victimhood
有点经典。
最近看了好多关于少数暴政的内容。
“就像一个坐着热气球飘离地面的人,已经飞得很高很高了,飘在空中,大家喊她,她听不见也不想听见。她不敢往下看,因为想要回到地面的话,会很痛的。”
归因不归罪。
改变认知很难,先改变行动,先改变小的行动。
行为心理学。
一个小故事,还蛮的趣的,但又说不上来哪里哪里有趣。
对过去的后悔,以及对未来的担忧,正是影响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最大敌人,也是破坏我们幸福感的元凶。
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最好的状态是什么?
你可能会有很多回答,但有一个答案可能是特别容易被忽略、又对我们有着切身影响的,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在手头所做的事情上,沉浸在它所带给你的反馈和感受之中,体验着“当下”的每一瞬间。心绪一片宁静,不烦恼,不忧虑,不匆忙,也不操心。
E人和I人,很久以前应该也听过这个词,但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也不习惯,再次听到,如果不解释,都不知道是什么。
罗素1933年5月10日发表的《The Triumph of Stupidity》(愚蠢的胜利),一篇短文。
其中有句话常被引用: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the trouble is that in the modern world the stupid are cocksure while the intelligent are full of doubt. (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现代社会,愚蠢的人盲目自信,而聪明人充满怀疑。)
1933年正是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之时,这里的Trouble指世界各地兴起的法西斯主义。
愚蠢的人盲目自信,聪明人充满怀疑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邓宁-克鲁格效应。
共有知识(mutual knowledge):大家都知道,但我不知道你知道,你也不知道我知道。
公共知识(common knowledge):大家都知道,且我知道你知识,你也知道我知道。(也即共识,社会合作的基础)
需要把共有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也需要不断强化公共知识。老生常谈挺重要。
这是一个飞书文档,收集了67种认知偏差并相应给出了示例,以及如果把这些认识偏差应用在产品设计中。
本文作者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道德心理学、商业伦理以及复杂社会系统方面均有深刻的洞见(国内出版过他的《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和《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仔细阅读完今天这篇长文,你会发现一条清晰的叙事线索:本世纪初基于互联网而诞生的社交媒体,是如何一步步依靠技术底层逻辑从分享/共享走向分化/分裂的。
虽然作者的叙事着重于美国意识形态下的互联网媒体社会,但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个全球的普遍现状——互联网正在加剧放大、叠加人们的对立情绪,引发更多的恶意与仇恨,进而增加冗余的沟通成本,影响公权机构的政策制定。
这样的好文章,10W不到的阅读,已经说明问题了。
阳志平关于读书的建议。
以心流和即时反馈为核心设计的游戏化玩法,如何应用到非游戏产品。
效率的真正秘密在于“聆听自己”,在你饿的时候吃饭,在你疲惫的时候睡觉,当你厌烦的时候休息一下,做那些有趣好玩的项目。
区分三种不确定性:
人的体验,是由预期和现实的gap决定的。预期是大脑对环境做的预测、现实是环境实际的反馈。
todo:预测性大脑。
Tim Urban的超级长文。
大量的引用,可作为资源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