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信息茧房的指南
持续性注意力焕散。
持续性注意力焕散。
核心逻辑是:技术发展需要制度基础。而常说的后发优势,是学习了先进的技术快速发展,但因为制度没有配合发展,长期来看是非常大的隐患。
而制度的关键是:产权和专利制度,以及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不能即当裁判,又下场踢球,这会增加国家机会主义)
几个例子:
这是一个付费栏目的第一期,能免费试听。
我把这个栏目差不多听完了,两位主播真是内娱史官,对内娱历史如数家珍。
非常精彩。
一篇旧文,不愧是微信早期团队成员写的,有挺多内部的料。
看到公众号底部阅读原文的来历,居然是复用了QQ邮箱的杂志前端模板,真是惊呆了。
科普。
电离辐射才有危险,最常见的是紫外线和医院CT这些。
这篇文章批评西方媒体有点精彩。文中有些具体的报道不尊重事实的案例,以及下面这个事件,涨见识了。
但必须说,在新闻室中,自我反思,拒绝被资本和政治后台噤声或下指导棋的同行还是有的。像去年底,公共的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的200位员工,就在一个内部会议上,对管理层过于偏袒以色列的编辑方针表达了不满,结果会议摘要外泄,被广为报道后引发关注。
从这份摘要外人才知道,他们的“家规”还挺多的,像新闻须主要采用以方证实的消息源头,不让使用意指国家的巴勒斯坦(Palestine) 字眼,“不鼓励”用战争罪、种族灭绝、清洗、隔离、占领等等来指涉以色列,但对于给巴人贴负面标签,则是一贯的放任态度。这起“内反”事件爆发后没多久,他们的一位电台女主播,因在IG发贴称以色列“刻意以饥饿手段对付加沙平民”而被提前解雇,这场纠纷反响更大,因据传事前有犹太外力的施压,结果在工会支持下,女主播状告雇主,官司相信很快就会在联邦法院开审。
如何阅读,非常好的文章。
阅读的分级。大部分书不值得,还有大部分书只值得跳读。极少数书需要精读、细读。不要追新书,读经典。
不要追求多,不要追求快。没人关心你一年读了几本书。
阅读前准备一个笔记梳理自己了解的,阅读中不断完善这份笔记去伪存真,阅读后经常拿出来再看看。——准备试试这个方法。
非常简单,如果你还不了解,可以看看。
年轻人不会「解压缩文件」。
老实说挺意外的,但细想,这代人用手机长大,所有App都把内容封闭好了,直接消费即可。不会计算机技能又在意料之中。
治本了。
博客更新:最近弃用Memos,谈谈为什么。
差评君的文章,一篇较为详细的介绍。
这个问题最近又火了。
本文从创作者我角度讲,并且从纯个人的角度考虑如何解决。不无病呻吟,很实用。
RSS最大的问题是无状态,不鉴权。这非常方便,对读者非常友好,但对作者/平台无法追踪统计,获取收益。
RSS协议很久没更新了,如果能更新下,考虑下生态利益,或许是有机会重新发光的。但很难。
另外,关于内容分发,从我自己的体会来看,最好的方式是:在我订阅的范围内做推荐,不超出这个范围。比如我订阅的内容有1000条未读,那就基于我的兴趣重新对这1000条排序(不以时间排序),即能保证内容来源的质量可靠,又能提高阅读效率。实际操作中,可以再配置少量「必读」来源。能完全解决个人信息获取的问题。
在国外旅行,如果手动丢了,有多麻烦?
一个手机号都不记得
没有地图导航了
没有翻译软件了
重新买手机,能搞定各种复杂的登录吗?现在很多登录都需要第二设备验证,甚至手机扫码,咋整。
值得好好想下流程问题,以防万一。
本文是个非常好的参考。
日本人做产品,还是有一手的。
有趣
很好的犯罪小说取材呀,哈哈。
Obsidian CEO的Obsidian模板,非常精简,避免过度组织。
我的方法与之类似。
36Kr这个summary有点乱。
原文在这里: https://situational-awareness.ai/ ,有个完整的很长的PDF,非常长。
Infq也有一篇评论:AI “奸商”的崛起
值得收藏,旅游到了相应城市可以看一看。
对北京科举博物馆的小抄历史特别感兴趣,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