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败自杀被救之后,她成为上万个中国孩子的接生婆 - 不合时宜 | 小宇宙 - 听播客,上小宇宙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90d7cbfd99642be96e0b448
这个故事我真是太爱了。
战争时,夹在两国之间的普通人。
关注个体。
这个故事我真是太爱了。
战争时,夹在两国之间的普通人。
关注个体。
分析黄金为什么涨涨涨。
一直在定制黄金,要当存钱了。
来的都是邻居老熟人了,顾客进门就知道他们要什么报纸,我就会放在桌子上,顾客放下钱取报纸,可以不用说一句话。
这默契,不就是「个性化」么
因为车多了,因为有锚点了,因为有比较了,所以会更想超车。
A在某方面非常专业,B经常问A相关领域的问题,A每次都很好的解决了B的问题,于是B十分信任A。
但某一次,A失误了,B感觉非常的失望,不再信任A了。——这是不是很奇怪?
和前一篇分享是不是异曲同工了。
对「意外」的反应过于强烈,对「单次」捕捉的更加精准。人脑是没有统计直觉的。
就又是个鸡汤。
但我太健忘,需要鸡汤不断的灌。
经济逻辑:稀缺性决定价格
神经漏洞:多巴胺系统对「意外之喜」和「稀缺信号」反应强烈。
商业叙事:讲故事(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hack稀缺性(限时促销、仅剩x件、联名款)
我想中国近些年的发展,以及中美竞争中,中国在一些方面的表现,还是非常值得自豪的。
这是纽约时报的报道,其中引用也非常丰富,可结合着一起看。
孟岩和阿娇那期播客中提及的视频,太治愈了,值得收藏和分享。
知道阿娇也是因为人物杂志的采访,这个播客听到声音了。
播客中有无数次停顿,非常真挚的对话。
太精彩了,不愧是对自己的交待,写给自己的信。
关于纽约时报的一则评论
失效的是网页链接,而不是内容。
优质的内容,或是祼照这些人性阴暗面的内容,大概是会永存的。
高原徒步、冲浪等等,经常看到一些事故新闻。本文谈到很多自媒体不负责任的宣传。
出门玩,一定要注意安全。
那些拍照出片但【危险】的场景、运动、项目,要谨慎参与。
1、德国能源价格飙涨,成本上涨
2、婴儿潮劳动力到了退休的年纪,劳动力短缺(本质上就是劳动力成本上涨)
3、中国制造的崛起,尤其是汽车工业,带动产业链的崛起。
如果一个系统能够大而不倒,还需要修复能力吗?
王德峰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个多小时终于看完了。受益匪浅。
前面的信息我都有所了解,但没想到Kindle推出中国的原因居然是路透的一片报道。
我以前有一个毛病,就是会把知识的来源分三六九等
高等的知识是学术专著和论文
中等的知识是体系完整的高质量书籍和课程
下等的知识是社交媒体上发布的高质量长文
除此之外的内容不在我「学习」的范围内
我的逻辑大概是,
越是理论化的、成体系的内容越高级
越是娱乐化的、碎片化的内容越低级
后来我发现,这样的内容筛选机制对我有害无利
因为我把学习和娱乐分得太开了,把看上去「不务正业」的内容通通排除在学习的范围外了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
我的天性是更想娱乐,不想学习的
所以在我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我会去娱乐,而不去学习,
除非我某天心血来潮、意志力突然爆发
一些app无障碍设计的故事。
关注少数群体,做好无障碍设计,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日本第一个女首相,记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