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硅谷陷入对中国的痴迷和羡慕 - 纽约时报中文网https://cn.nytimes.com/business/20251022/china-tech-silicon-valley/
我想中国近些年的发展,以及中美竞争中,中国在一些方面的表现,还是非常值得自豪的。
这是纽约时报的报道,其中引用也非常丰富,可结合着一起看。
我想中国近些年的发展,以及中美竞争中,中国在一些方面的表现,还是非常值得自豪的。
这是纽约时报的报道,其中引用也非常丰富,可结合着一起看。
孟岩和阿娇那期播客中提及的视频,太治愈了,值得收藏和分享。
知道阿娇也是因为人物杂志的采访,这个播客听到声音了。
播客中有无数次停顿,非常真挚的对话。
太精彩了,不愧是对自己的交待,写给自己的信。
关于纽约时报的一则评论
失效的是网页链接,而不是内容。
优质的内容,或是祼照这些人性阴暗面的内容,大概是会永存的。
高原徒步、冲浪等等,经常看到一些事故新闻。本文谈到很多自媒体不负责任的宣传。
出门玩,一定要注意安全。
那些拍照出片但【危险】的场景、运动、项目,要谨慎参与。
1、德国能源价格飙涨,成本上涨
2、婴儿潮劳动力到了退休的年纪,劳动力短缺(本质上就是劳动力成本上涨)
3、中国制造的崛起,尤其是汽车工业,带动产业链的崛起。
如果一个系统能够大而不倒,还需要修复能力吗?
王德峰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个多小时终于看完了。受益匪浅。
前面的信息我都有所了解,但没想到Kindle推出中国的原因居然是路透的一片报道。
我以前有一个毛病,就是会把知识的来源分三六九等
高等的知识是学术专著和论文
中等的知识是体系完整的高质量书籍和课程
下等的知识是社交媒体上发布的高质量长文
除此之外的内容不在我「学习」的范围内
我的逻辑大概是,
越是理论化的、成体系的内容越高级
越是娱乐化的、碎片化的内容越低级
后来我发现,这样的内容筛选机制对我有害无利
因为我把学习和娱乐分得太开了,把看上去「不务正业」的内容通通排除在学习的范围外了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
我的天性是更想娱乐,不想学习的
所以在我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我会去娱乐,而不去学习,
除非我某天心血来潮、意志力突然爆发
一些app无障碍设计的故事。
关注少数群体,做好无障碍设计,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日本第一个女首相,记录一下。
跟着古人的人生地图旅行,蛮有趣的呀
古人啊,好好写日记就能历史留名。
希望社会能重回上升趋势,自己能熬过寒冬
This message is used to verify that this feed (feedId:61652759116306475) belongs to me (userId:44033302527024128). Join me in enjoying the next generation information browser https://folo.is.
最后有一段关于现代民主问题的分析,挺好的。
特别是讲到:现在国外选举变成了一个数字游戏,都在算如何达到50%,只在争取那些摇摆州。其它的不重要,不投我的我争取不到,投我的我不用争取。这些人就变的不重要了。
以及互联网对民主政治深远的且不利的影响。
这条微博主要就是讲Sora的昙花一现。Sora作为工具可以,内容最终一定是去TikTok、Youtube一类的有真人的平台。
这让我想起昨天王健飞在X上说:
本以为因为 Sora 2 要重新冲一下 ChatGPT Plus,但半小时就玩腻了……甚至没碰到付费墙(现在有吗?)
一篇AI写的小说,核心设定是:因为短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的发展,未来人类认识基础不再是「语音」。在这个过度时间,作为语言学家的母亲与作为新世代的儿子之间的对话。
我留了一个评论说:
这个故事很精彩,但阅读体验很不好。
开头两句我以为是「我」和儿子的真实对话,但很快我意识到是小说,读到中后段,我在想这是人写得还是AI生产的。越到到后面越觉得是AI生产的,没什么理由,近乎一种本能的怀疑。
语言是人的本质,当AI拥有了这个能力并在人类社区(如X)里活跃,估计大部分人和我一样,冰没有做好准备。